近,有这么一件事登上了热搜。
杭州一个女生小升初不适应,成绩一落千丈,心理出现了问题。在跟老师沟通过程中表露出自杀倾向。去医院后,医生给开了抗抑郁的药物。没想到,孩子妈妈知道这事后,擅自把这个抗抑郁药物停掉,换成了维生素片。这件事迅速引发网友讨论。
按理说,父母才是天底下心疼孩子的人,孩子生病了,父母应该积极督促孩子按医嘱好好治疗,早日康复,怎么会擅自把孩子的药停掉呢?很多网友都感到不可理解。其实,这里面涉及到对抑郁症的认知问题。
抑郁症现在已成为典型的一种心理疾病,尤其表现在青少年群体中。《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》指出,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%,50%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,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%-20%。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统计显示,2018年以来,每年来抑郁科就诊的患者中,低龄的越来越多。小于15岁的就诊人次,2018年3148名,2021年10613名,增加2倍多,2022年的数据还在增长。
青少年正处于敏感、脆弱、叛逆的青春期,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身心发育还未成熟,又面临学习成绩、亲子冲突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压力,心理健康很容易出问题。一旦疏解渠道不畅,日积月累就会导致抑郁。但现实情况是,抑郁症并没有被社会广泛认知,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,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。
从上面这个案例看,女孩的父母都是国内大学毕业,他们的认知尚且如此,更别说其他普通家庭的家长了。一般父母都觉得,孩子衣食无忧,家里有求必应,孩子不想上学,不想学习就是矫情、不乖、不听话,甚至觉得孩子是想装病逃避责任。
事实上,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表示,她观察到一个很普遍但又很痛心的现象:越是在完备的教育和丰裕的物质生活当中长大的孩子,越是会有严重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倾向,他们普遍处于焦虑抑郁状态,对于未来人生预期也很消极。
正是基于不正确的认知,没有把抑郁症当病看,这个杭州女孩的妈妈才会把孩子抗抑郁的药物换成了维生素,她不是不爱孩子,而是她不承认孩子得了抑郁症,这就是她爱孩子的方式。实际上,这种行为不仅愚昧、自私,而且相当危险。
抑郁症是一种病,以连续且长期的心情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。就跟一般的重感冒、肠胃炎一样,病情到了一定程度,是需要药物治疗的。抗抑郁药物主要进入人体中枢部位,通过与脑区神经细胞直接结合,刺激神经元释放五羟色胺、肾上腺素、多巴胺等物质,有效改善人的情绪状态。一般用药后快的3天,慢的大概2周左右就会起效。
值得注意的是,抗抑郁类药物需要定期连续服用,治疗过程中擅自停药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撤药反应,导致病情反复甚至越来越严重。抑郁症到一定程度,患者的自杀风险会直线上升。本号近连续关注的江西15岁少年胡鑫宇因抑郁自缢身亡,四川资中县18岁的高中女生因为抑郁症跳江自杀,都是活生生的案例。
孩子的情绪变化有一个过程,作为父母,平时要多跟孩子沟通,多倾听少批评,多理解少责骂。一旦孩子患上抑郁症,要积极配合医院治疗。自欺欺人、自作主张只会对孩子造成更严重的伤害,甚至酿成终身遗憾。
Copyright © 2022 爱聆心医生 江苏卓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苏ICP备14013615号-35